十月秋深,菊香染卷,雁字横书。10月23日下午,浦东新区高二语文教师齐聚张江实验中学,围绕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开展了一场有深度、有厚度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区教研员胡根林博士组织,区中心组成员、龚路中学王静老师主持,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华东师大二附中、浦东外国语、川沙中学、龚路中学、上南中学等多所学校教师现场参与,其他学校教师则通过直播平台实时收看并参与互动。

活动伊始,上中东校的沈佳晨老师借班上课,带来了题为《孔墨之“爱”微辩论》的研讨课。这节课以“仁爱”与“兼爱”思想对比为核心,巧设任务,层层推进。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借助AI工具搭建学习支架,高效完成了概念挖掘与核心特征的辨析;随后,引入跨学科视角,鼓励学生补充多元论据并形成论段提纲,有效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并自然过渡至对孔子、墨子思想当代意义的思考。最精彩的是小组辩论环节,学生在观点交锋中各抒己见,不仅锻炼了逻辑与表达能力,亦深化了对儒墨思想的理解。评价量表的引入使得自评与互评机制贯穿活动始终,在促使学生反思自身学习的同时,帮助其在评价他人中取长补短。整节课的活动设计精准服务于教学目标,学生最终的成果——无论是对概念内涵的解读、扎实的论证还是辩论中的精彩表达,均指向教学目标,充分践行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
随后,区中心组成员、华师大二附中的柳叶老师作了《第二单元教学解读》专题讲座。柳老师以核心素养为纲,紧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这一任务群的要求,为老师们系统性地构建了统领整个单元的教学框架。她精准定位了单元导语中的“领会、理解、感受”三大关键词,并以此为主线,串联起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难点与困惑,柳老师倾囊相授,分享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她不只从宏观上提供方法论指导,更逐篇深入剖析教材,给出了具体而微的文本解读与设计思路。她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巧妙地将经典文本的研习转化为学生可参与、可探究的生动情境,为广大一线教师打开了教学思路。

在备课组交流环节,高二备课组组长朱娟红老师代表上中东校分享了第二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朱老师首先立足单元导语,精准提炼出“理解与传承先秦诸子文化”这一单元大概念,以统领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为深化学生对先秦文化的体认,她在教学设计中创造性融入历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为其搭建多元解读的支架。随后,朱老师系统呈现了备课组的单元设计思路:先以“问道”,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梳理字词及文本内容;继而转入“研道”,聚焦重点突破,借助训诂学方法引领学生沉潜文本、探幽析微;最终落脚于“论道”,鼓励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思辨实践,完成知识的内化迁移。整场报告思路明晰、案例丰富,既呈现了上中东校备课组深耕教学的实践智慧,更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可参照、可转化的教学样本,让与会教师对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活动后半程,胡根林博士为老师们带来了《语文课堂:从“解读”走向“做事”》的专家讲座。胡博士以“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为切入点,开宗明义地指出: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从教师中心的“解读型课堂”向学生自主实践的“做事型课堂”转型。他强调,教师的角色不应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而应转变为学习支架的搭建者,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言语任务中亲历文本解读的过程,并成为学生在探究途中随时可用的支持性资源。随后,胡老师系统阐述了从单元整体到单篇文本的解读路径,详细介绍了“一篇三读”的实操方法,并指出面对经典作品时应秉持“礼敬原典”与“多元开放”的研读态度。在“做事”层面,胡博进一步结合教学案例,阐释了“适切任务”的设计理念,强调任务应契合目标、贴近现实、具有挑战性、指向成果形成,借助跨学科视角提供的思维支架,真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深度学习。整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备实践向度,为教师们实现教学转型提供了清晰的理论图谱与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令大家深受启发。

在互动研讨环节,老师们对沈老师的说课反响热烈。来自川沙、上南、新川、陆行等多所学校的老师纷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交流了观课感悟与教学思考。这场集智研讨不仅是对这节课的复盘,更聚焦跨学科视角与过程性评价,为传统文化类单元的深度教学打开了多元思路。

线下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转入线上,观摩学习了三节录像研讨课——周浦中学戴莉雯老师执教的《五石之瓠》、张江实验中学副校长顾金执教的《兼爱》以及上海市实验学校张捷老师执教的《<论语>十二章》。
戴老师和顾老师的课堂均以《中华哲学词典》的词条编撰为核心任务,先借助AI工具搭建思考框架,引导学生梳理旧知夯实基础;再以小组研读的方式深剖先贤观点之哲思;在辨析论证特色时,两位老师均跨学科地援引地理、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加以阐释和考证,深化学生对诸子说理方式的理解;最终落脚于诸子思想的现代启示。由浅入深,以跨界知识激活深度思考,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与成果输出的高度统一,不但深掘文本,更启智致用。张老师的课堂以学生的预习提问为切入点,精准把握学情,并通过统计作业中的高频词汇统计,巧妙展开教学内容。从“礼”与“义”的关系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礼”以及“礼”的核心——“仁”,进而深入探讨实现“仁”的具体路径,即“克己”与“宽恕”。在此基础上,课堂进一步探究出“君子”的要义,并延伸至对儒家理想人格现实意义的讨论。整节课脉络清晰,从“问”出发,经由“研”的探索,最终达于“辨”的升华。教学过程将原本看似零散的语录有机串联,在解答核心问题的同时,更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了知识内化与思维成长的双重收获。

本次教研活动以“跨学科教学”为导向,在专家高位引领与一线教学范例的双重推动下,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多学科视角的融合,教师们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更加立体深入;借助AI技术的有效赋能,课堂设计的创新力与资源整合力也得到了切实提升。这场围绕先秦智慧的深度教研,真正实现了以研促教、以教启思,助力教师在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中迈向了专业发展的新台阶。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胡根林
进才中学 缪白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