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2 日下午,宣桥幼儿园2025年立项的1项区级一般课题、3 项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会在枫亭部如期举行。浦东教发院教育科研指导部幼教科研员吕萍老师、广兰幼儿园园长戚映敏、幼儿园全体教师、家委会代表参加开题会。会议由宣桥幼儿园周华怡老师主持。

【开题汇报】
课题主持人沈莉蓉园长从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目标、内容设计四个方面汇报《“百草园”课程创生幼儿开放式自然探索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幼儿园多年来形成“百草园”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不断加强课程反思,发现教师在“如何从幼儿兴趣生成课程”“如何设计开放式探索活动”等方面存在困惑,亟须通过课题破解难题。为此,课题将引领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和潜在发展方面,充分利用家园、社区课程资源,在共同性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拓宽和延展课程实施的时空,分年龄段设计活动、开发探索资源包、搭建家园交流平台,形成幼儿健康发展、快乐探究的生态。谈军妹老师和陶仕娴老师分享两个自然探究案例:《神奇的尾巴》(中班)、《向阳而生》(大班)。这些源于孩子真实兴趣的探索,正是课题最鲜活的实践素材。?

吴慧、朱亦非、徐紫音三位教师简要介绍2025年立项的个人课题:《大班幼儿自然探究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行动研究》《红色故事融入中班幼儿户外自主运动游戏的案例研究》《“百草园”场景驱动下大班幼儿主动探索自然现象的策略研究》。三个教师个人课题均围绕“自然探索” 主线开展实践探索,与区级课题形成“园所整体 + 教师个体”的科研矩阵。
【交流研讨】
吕萍老师对课题名称进行了“解题”,启发教师重新思考课题的初衷和愿景。吕老师认为“百草园”课程反映出新课题研究有丰厚的研究基础,“创生”体现了对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创生”取向的呼应;“开放式自然探索活动”既隐含了当前教师“高控”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状态,也指明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建议课题组加强对幼儿开放式自然探索活动的操作化界定,形成“理想化”的自然探索活动样态,以此作为调查研究的基础和理论指导,了解现状,明确问题,探求原因,进一步具体化研究内容。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加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避免“小学化”和“超前学习”问题。
戚映敏园长从“开放性”落地角度给出案例式指导。空间开放:除百草园外,可将幼儿园的种植角、墙角苔藓等都纳入探索范围;过程开放:允许幼儿“探索中断”,比如今天没看完蚂蚁搬家,明天可继续,不追求“一次完成任务”;主体开放:让家长从 “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比如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带回园与同伴分享。
小8家长代表坦言:“一开始担心科研是‘老师的事’,怕孩子跟不上,听了汇报才知道,原来孩子追蝴蝶、捡树叶都是科研的一部分,以后会多陪孩子在小区里找自然秘密。”
小5班家长提出:“孩子对自然的兴趣不一样,幼儿喜欢观察昆虫,有的喜欢玩泥土,课题能关注这种差异吗?”
课题组教师当场回应:后续会为孩子建立“自然探索档案”,记录个性化兴趣;同时推出“家庭自然任务卡”,比如“和孩子找 3 片不同形状的树叶”“听孩子讲一个自然小故事”,让家长轻松参与。
【园长寄语】
沈莉蓉园长在总结中表示:“教师和家长要守好自然初心 让科研陪伴成长。今天的开题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是孩子走进百草园深度探索的起点,是教师把科研做进日常的起点,也是家园携手共育的起点。”“我们的科研不求‘高大上’,只求‘真小实’——真真切切关注孩子的自然兴趣,小而美地设计探索活动,实实在在解决教育困惑,最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百草园里,带着好奇心奔跑、带着发现成长。”

宣桥幼儿园的课题,就像孩子们播下的种子,在童心与自然的滋养下悄然生根。我们相信,这份回归童年本真的科研实践,不仅能让本园孩子在自然中灵动成长,更能为区域学前教育提供可复制的 “宣桥样本”。
供稿:教育科研指导部 吕萍
宣桥幼儿园 谈军妹
审核:郑新华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