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下午,以“数智化赋能下的语文学科高阶教学探索”为主题的五区联合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浦东、杨浦、黄浦、松江、青浦五区教育学院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协办。活动聚焦“AI赋能语文课堂”,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与应用场景,推动“关注经历、促进互学”教学理念落地,助力教师在智能时代提升教学领导力与批判性思维。
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刘强老师主持。出席嘉宾包括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范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陈静静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王寰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党总支书记李云平等专家,以及杨浦区教育学院金莉、孙悦,松江区教育学院童明辉,黄浦区教育学院董晓蕾,青浦区教育学院周枫,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郑艳红等教研员。来自五区的500余位语文教师代表共同参与。

齐聚一堂:共绘语文教育新图景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刘强老师代表学校语文组向全体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刘老师直面人工智能为基础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在“技术快跑”与“教育慢行”的现实矛盾下,教育工作者更应坚守“科教兴国”使命,积极探索AI赋能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他呼吁与会者充分利用本次五区联合教研平台,通过深度交流与实践分享,共同探索语文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发展路径,绘就语文教育与时代素养交融的美好未来。

课堂实践:人机协同深化要素理解
华师大二附中耿添舒老师执教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议论要有针对性》作前指导课。课前,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AI对话,初步梳理了该写作要素的内涵。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其核心要素,并借助共享表格记录观点,通过师生、生生及人机等多维对话,共同形成思维路径与评价量表。随后,学生围绕“学习心态浮躁”这一现象,运用评价量表展开深入讨论,并在AI辅助下完成提纲撰写与演说实践,有效实现了知识迁移。整节课以人机协作为支撑,既深化了学生对写作要素的理解,也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展现出学生深度学习能力。

课后研讨:细致观察解析学习过程
授课结束后,郑艳红老师组织观课分享。来自上海市朱家角中学薛梦婷、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黄珊、上海市向明中学王伊宁、松江一中张管凤、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培培老师,分别分享了自己观察到的学生学习情况。
观察发现,在宏观层面,学生均实现了从模糊感知到清晰建构要素内涵、从理解知识到迁移运用的明显进阶。在微观层面,教师们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内向学生在同伴的肯定中主动参与课堂,更有勇气发表个人观点;小组领导者在倾听中不断吸纳他人意见,有效推进共同学习的发生。这些细致的观察不仅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成效,更揭示了数智环境下学生学习行为的特征。
耿添舒老师用“感动、反思、幸运”三个关键词回应了老师们的分享,提出将公开课理念融入日常,关注学生个体与真实问题。

案例分享:数智赋能实现高阶教学
黄浦区教育学院董晓蕾老师以《智备三重境,深研一诗心——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阶教学备课实践》为题,提出了将教师深度文本解读与数智技术创造性融合的备课新范式。她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详细分享了教师如何借助三个助手平台实现宏观建构、精准诊断、创意设计的高阶备课实践经历。董老师认为,数智技术并非冰冷的工具,而是教师备课的“好助手”,能让教师更专注于教学最核心、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杨浦区教育学院金莉老师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分享了在《玩偶之家》教学设计中,如何借助文生图、动捕技术和AI智能对话三种数智技术突破课堂难点。她提出,AI进入课堂的核心价值是破解课堂学习难点,持续追问使用AI意图是教师寻找课堂学习难点的重要方法。AI要真正发挥作用,依赖于教师对学科的深刻理解。

青浦区教育学院周枫老师代表团队分享了《指向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数智赋能作业实践》,聚焦数智技术与语文作业的融合创新。周老师提出,市级和校级的资源需要在具体课堂中转化生成相关资源,通过课堂学习单与AI对话,借鉴AI的思考方式,借助AI的智能分析,有效提升学生分析与迁移能力,并借助AI实现个性化学习报告的生成与反馈。

松江区教育学院童明辉老师以《AI赋能下的深度教研探索》为题,介绍了松江团队依托“螺钉模型”形成的“策划-设计-实施-反思-分享”深度教研路径。该路径以“问题-主题-活动-评估”的运行路径为核心,通过AI协同,让行动步步精准,成果持续生长,评价不断优化。童老师提出坚守教师主体性、提升AI素养、构建区域资源库的重要性。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郑艳红老师以《数智化赋能下高中语文深度学习探索:从教到学的转变》为题,揭秘研究课设计历程。她提出AI能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探索、高阶思维和协同创造的“认知伙伴”。AI赋能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语文教学引入AI,不仅要思考“用什么”,更要思考“为何用”以及“走向何方”,最终实现数智赋能教学的高维境界。

专家点评:精准把脉,明晰发展方向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静静博士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深入剖析。她指出,教学的起点是发现学生的困境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让AI发挥其全能优势,推动课堂的颠覆性变革;在学习过程中,则需要让学生使用不同提示词和AI对话,以此拓宽思维、优化观点,同时成为AI的审判者,培养批判性思维。陈博士特别强调,在人机协同中,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同样必不可少,要将同辈压力转化为群体动力,从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学习、终身学习。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范飚老师从五个方面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一是教师可以偶尔尝试坐到学生旁边,近距离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教师要敏锐捕捉课堂中的思维生长点,如学生表达中的“读者意识”与“特定受众”辨析,及时引导深度思考;三是教师应积极拥抱AI技术,可以借鉴过去应对网络时代的教育经验;四是写作教学必须明确课型定位——是作前指导还是作后讲评,以针对性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五是课堂中要多提出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展现教学智慧的好问题。

本次活动充分展现了区域协作的教研优势,兼具现实问题导向与未来探索意义。与会教师表示,通过研讨进一步理解了AI赋能语文教学的路径,对日常教学中有效应用数智技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这场研讨既促进了教学经验的交流,也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为推进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郑艳红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耿添舒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