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下午,浦东新区高中美术学科教研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高中“书刻融合创意”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市级课题交流展示活动。活动由浦东新区高中美术教研员彭学军老师主持,本次活动特邀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课题组核心成员王大根,上海市高中美术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徐韧刚,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美术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瞿剑宛,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顾超来校指导。浦东新区高中美术教师、上海市艺术(美术)德育实训基地成员、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美术攻关计划彭学军团队成员、浦东新区彭学军美术名师基地成员共同参与了活动。

活动伊始,课题主持人、上师大附中钟婷老师执教《和而不同古文字的造字趣味——古韵创新系列》,通过赏析、分享书法刻字作品的创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书刻融合创意”是书法、篆刻的活态创新,体现“文以载道,刻以立志”的美学思想。

课堂上,钟老师首先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和”字的造字之趣,继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围绕古文字“和”进行书刻融合的创意构思。课程最后,学生们的设计稿通过数字刻字机被现场雕刻出来,让创意跃然板上。


公开课展示结束后,王昌国副校长致欢迎辞。他强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将中国书刻艺术融入学校美育体系,不仅有助于推动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也为构建新时代艺术美育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他期待项目团队在后续研究中,能够探索出与课程目标相契合的实施路径、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并相信这一成果必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钟婷老师进一步阐释了课题的设计理念。她指出,课程以素养目标为导向,以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了多维关联的单元体系,并以迭代逻辑支撑学生认知进阶。研究的重点在于,依托情境化知识观,帮助学生围绕书刻艺术的形式、原理等核心概念,构建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概念网络,引导他们在弘扬传统的同时,探寻其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的路径,从而领悟其中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

课题组成员分享了三年来的实践研究成果。上师大附中姚思琦老师围绕学生生涯规划,探讨了如何通过深度互动帮助学生澄清生涯观念、深化自我认知、校准职业目标,并将新洞见转化为可行的行动计划;崇明区城桥中学张海军老师分享了以社团形式开展《传承金石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通过项目化学习,助力艺术生在刀石互动中实现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沪新中学董江华老师则介绍了在初高中一体化学校中实施《汉字审美》课程的构想与相关经验。

在专家点评环节,顾超老师建议下一阶段课程应着力推动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的贯通与融合,以构建更为完整和深入的美育素养培育闭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

瞿剑宛老师强调,需在现有成果基础上探寻新的突破口与创新点。他提出,成果的提炼应主题鲜明、语言精练,并清晰阐述具体做法与成效。为此,他建议以上海师范大学“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为行动指南,通过“德-学-行-创”四维联动的实践路径,系统梳理成果脉络,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王大根教授在点评中强调,课程应立足核心素养目标,以大概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构建多维度关联的单元架构,并借由迭代的实施逻辑,有效推动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实现阶梯式进阶。

最后,徐韧刚老师通过分享在研课题《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调了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赋能教育,引导学生在弘扬传统的同时,肩负起文化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双重使命。

最后由本次活动主持人浦东新区高中美术教研员彭学军老师总结:本次课题交流展示活动,既是对三年来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与呈现,也标志着新一轮探索与实践的起点。未来,课题团队将继续立足美育根本,以素养为导向、以融合为路径,在传统与现代、技法与思想、艺术与技术的交汇点上持续深耕,推动书刻艺术教育实现从课程建构到育人成效的深度转化。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彭学军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钟婷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