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下午13:00,我区六年级教师代表、长作业工作坊教师齐聚施湾中学阶梯教室,重点围绕市级课题“激活素养表现的初中数学长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展开专题展示与研讨。活动以线上线下同步开启,线下三十余所学校教师代表共商共研,线上云端同时在线近三百人。
长作业展示:让“作业”变“作品”
一把剪刀、一张A4纸,学生用“折、剪、拼”三步走,完成从“轴对称”到“分类讨论”的思想。进德外国语的蔡苗苗老师以《等腰三角形的分割》现场呈现 “过程性评价表” 支持学生长作业的开展,即时反馈中把“试错”转化为“试悟”。
南汇三中瞿怡老师设计《图形变形记》国庆长作业,把枯燥的几何综合题变成“几何图形变形记”剧本,生成“学科德育”微课程,把“项目式”拆成“问题链、任务串、评价环”三件套,方便教师“拿来即用”,让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看得见”也“走得远”。

情报综述:让“项目”落“课堂”
临港实验的高唱老师介绍《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情报综述》,从真问题到真研究,从真现状到真梳理,一条清晰的课题研究路径呈现在参会老师面前,教师直呼实用。

育人创新:让“知识”生“素养”
嘉华曜的胡昊康老师带领种子计划的数学老师参加会议,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科德育的实践与思考》的叙事研究中站稳学生立场,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研究用学生方法,问题分析让学生进行,眼中有学生心里有学生的数学学科德育不再是“附加题”,而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必答题”。
施湾中学的胡圆老师分享自己在黄浦杯征文中的教学实践探索:《化知识为素养:建构初中数学“枇杷三花期课堂”的实践探索》。胡老师以学生入项、研究、出项三个重要环节映射成校园百年枇杷树的成长三阶段,融合数学、生物、经济学开展跨学科研究。
华二前滩的顾斐老师在微讲座《数学素养在长作业中落地与生长》中提出为学生课外学习搭建支持框架,用“成长型思维”量表跟踪学生情感态度,借助长作业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区教研员胡素芬老师在微报告《长作业激活素养表现的应然、实然与必然》中提到“应然”是国家各级政策与新方案新课标,“实然”是各校各班作业实施的不同状态,将知识转化为素养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必然”,长作业无疑是一种适合的活动形式:各类情境是激活素养表现的场域,实时反馈伴随式评价是“触发器”,教师的人文关怀是“稳压器”。长作业一定不是“加长版练习”,而是“素养表现舞台”。

整场活动既关注知识建构,更重视素养生成。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教研活动不仅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范式,更为今后推进综合与实践研究、开展项目式学习、优化作业设计指明了方向。施湾中学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承办单位,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融合创新”的办学特色,为区域教研搭建了高质量交流平台。未来,浦东新区将继续深化“长作业”的研究与推广,推动数学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让素养在每一个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真正“悄然生成”并“落地生根”。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胡素芬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