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4 日下午,浦东新区初中艺术·美术学科第十周教研活动在上海市周浦实验学校顺利举行,聚焦美术教育与文创、非遗传承的深度融合,吸引了众多美术教师参与,共同探索新时代美术教育的新路径。

以文创为媒 启美术教育新程
教学展示
周浦实验学校刘燕琳老师为八年级学生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多彩文创》公开课。本课是上海市空中课堂落地课,为广大教师如何借空中课堂的课程资源实现有效落地提供范本。本课以“为上海博物馆设计文创产品”为真实情境展开,通过文创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物知识,提升美术实践能力,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
首先,刘老师组织学生分享前两课时的小组成果与成员感受,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随后,她讲述了文创的概念,引导学生明确文创产品美观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探讨从博物馆文物到文创产品设计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在提取元素和选择载体环节,刘老师以大克鼎、《千里江山图》等文物为例,系统地引导学生掌握从文物中提取设计元素的方法,并学会选择合适的载体来实现文创产品的设计。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从不同文物中提取元素,并在学习单上完成任务。
创意实践环节,刘老师通过图片对比、示范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创意融合的多种方法,如简化、重复、色彩搭配以及结合现代设计风格等。学生在绘画实践中选择合适的创意融合方式,对文物元素和载体进行设计,并完成文创草图的绘制。现场,刘老师为学生演示AI赋能草图的步骤与方法,在AI工具的加持下,学生的创意草图呈现神奇效果,在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作品展评环节,刘老师以“文创直播间”形式带动全场气氛,鼓励学生以主播身份引荐自己的作品,并对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此环节趣味横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教学点评
浦东新区初中艺术/美术教研员沈学文老师和兼职教研员王宗良老师先后对公开课点评。
沈学文老师充分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成果方面的亮点。她认为,本课紧扣美术学科本体,逻辑清晰。首先从文物中提炼元素,如造型元素、纹样元素、色彩元素等,再选择合适的文创载体,最后进行元素与载体的创意融合,学生学习到了文创设计的方法。刘老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板书,将本课知识结构化。评价方式新颖,评价框架清晰,建议进一步借助 AI 生成图表,实现评价可视化。

王宗良老师指出,本课教学节奏平稳,教学内容丰富,以多彩文创、造型元素载体、创意融合等为核心,通过AI工具输入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助力学生探究学习,创作目标清晰,文创呈现形式感强,学生成就感强。采用直播间的点评形式,以真人演绎弹幕等互动方式,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响应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他指出:教学工具上,可尝试使用 AI 语音输入提高效率;教学内容上,元素提取可在黑板上直接画出造型、花纹,明确给出文化指向,让学生在交流评价环节分享纹样的美好寓意,使提取元素内容更明确,文创设计更有针对性,树立文化自信。

以非遗为根 铸美术教育之魂
论文交流
上海市育人中学金礼燕老师带来一场非遗文化与版画教学的融合探索。金老师分享以“三林龙狮·刻印乡土”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该项目旨在破解初中版画教学困境,将三林龙狮非遗文化融入初中版画教学,通过项目化学习模式重构课堂,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项目以“招募龙狮小传人”的真实情境切入,通过宣传视频呈现三林庙会的热闹场景与游客体验不足的现状,激发学生担当文化传播使命。学生围绕“三林龙狮为何是非遗”“其美体现在何处”“三林龙狮的视觉符号隐藏着哪些地域精神的密码”等核心问题,分组赴三林龙狮馆开展实地调研。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以刀为笔,以版(橡皮章)为媒介,创作承载个人理解与情感的龙狮版画作品。借助 AI 技术,学生可以快速生成多种不同刀法、肌理和黑白效果的效果图,优化修改手绘草图,极大地增强了创作信心和表现力。最终,学生通过刀法练习、主版刻制、拓印等环节,独立印制出多张清晰、均匀的版画成品,并借助 AI 视频生成技术,将静态版画转化为动态影像,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多彩文创》的公开展评以及“三林龙狮·刻印乡土”项目化学习的论文分享。现场教师纷纷表示深刻感受到了美术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无限可能。文创设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不仅为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浦东新区全体初中艺术/美术教师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美术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文化 + 科技 + 艺术”的教学新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学文
周浦实验学校 刘燕琳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