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基于问题提升学科素养暨高中历史德育主题教研”在建平中学举行。参加活动的以青年教师为主,校长虞晓贞全程参与听课、评课和交流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场教学展示是由建平中学青年教师张馨元执教《全民族浴血奋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基于“双新”展示主题,重构了教材内容体系,以两张地图(《最近东亚形势图》和中国轮廓图)和时间轴,引领学生发掘历史信息,构建历史脉络;以流畅的历史叙事和历史细节(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描述,引领学生梳理进程,感悟浴血奋战的伟大抗日精神;在以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引领学生的思维和构建历史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再聚焦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的内涵与理解,不仅较好地渗透了学科思想方法,体现了高中历史“纲要”要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要求,也较好地落实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宗旨与追求。张老师虽然教龄尚短,但对课堂的设计与对历史的叙事与演绎,都给听课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第二场是教研主题说明与说课。活动由建平中学历史教研组长张其中老师主持。首先,建平中学虞校长向冒雨前来的教师表示由衷地感谢,并表示建平中学会全力支持区教研活动的开展,希望有更多教师来建平中学交流研讨。
接着张馨元老师介绍了设计思路。她从单元教学的视角进行设计,将第八单元分为“日军侵华和中国的局部抗战”“中国的全面抗战”“东方主战场和抗战的胜利”三个课时,本节是其中的第二课时,即有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内容。她认为本课的核心应是让学生理解中国是如何由弱胜强走向胜利,即要讲好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对此,张老师着重介绍了选用1937年1月1日日本大阪每日新闻出版社发行的《最近东亚形势图解》切入新课的目的,以此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是蓄谋已久,随着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实行全民族抗战,也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随后,张老师着重讲解了正面战场中的淞沪会战,利用乡土资料,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切感受抗战的场景,并以四行仓库保卫战为例,展现正面战场“浴血奋战”地抵抗日军进攻;再通过中共为卢沟桥事变发出的抗日通电、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边区政府建设、百团大战等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最后,通过一系列老照片及一张《黄河大合唱》的油画和问题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第三场是研讨交流。由区教研员吴广伦老师主持。吴老师认为建平中学的学生都是资优生,历史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操练,应关注历史带给人们的“智慧”和“见识”。历史教师要思考如何有效践行“双新”,建平中学以问题为引领,探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与路径,并实操于课堂实践,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张老师作为青年教师执教,建议各位以平视视角,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对本课精彩与遗憾,进行圈点。大家一致认为张老师在设计教学、把握重难点、运用史料、历史叙事、师生互动等方面精彩纷呈。同时与会老师也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如周浦中学陈老师等均认为,课堂可以适度留些空间,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有老师就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问题、应如何平衡历史复杂性与教学结构化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上课和考试之间做出取舍平衡等提出自己的疑问。对此,吴老师也与大家做了一一解释与交流。吴老师认为:初中的教材是以点连线、以线变面的,而高中的历史教学更注重基于核心知识构建历史脉络,揭示历史的发展趋势、演变规律,因此,高中教学不能让知识点成为一个个散落的点,而应该探索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和逻辑;历史教学不能摒弃历史的复杂性,我们要让学生敬畏历史、理性认识历史、多视角引导学生,但历史课堂要有主线,逻辑要清晰,不能变成“一锅粥”;牢记教学是有目标和任务的,高中历史践行“双新”,建议历史教师要关注教材中“学习聚焦”,这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可以用教材文本和各种栏目提供的史料诠释“学习聚焦”中的核心知识和观点。
最后,吴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认为张老师的课堂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一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沉浸式体验与交流;二是创设情境,用提问制造悬念,引领思维,渗透学史方法;三是时空意识设计得很精彩,整节课主要基于两张地图提纲挈领地囊括了抗战过程;四是将日本投降的照片和中日军事力量对比表放在一起,用强烈视觉冲击力揭示了历史留下的“智”与“识”。同时,吴老师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若干建议:建议青年教师在上课时不要借助扩音器,扩音器会阻碍肢体语言和语音语调变化;历史课堂可用语言与音色创设教学情境;教学目标要聚焦,要形散神聚,历史教育不仅要认同,更要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吴老师还就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建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要牢记目标、创设情境、构建体系、演绎历史、启迪思维,讲史留痕;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多读书、多走路、多思考;课堂教学与专业发展要协调,建议备课写详案,带着简案讲历史。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吴广伦
建平中学 张其中 张馨元
审核:张伟平 朱孔洋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