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浦东新区初中综合课程教师基于场馆资源开发学校跨学科课程的能力,10月18日下午,浦东新区初中拓探课程团队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举行了第八周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区初中拓探课程教研员祝俊风老师和中海博社会教育部刘丹丹老师共同策划组织,中海博金牌讲解员董妮老师现场主持,共有二十多名老师参与活动。活动围绕“基于场馆资源的学校跨学科课程开发”这一主题,设置了博物馆参访实践体验、航海主题馆校合作课程案例分享、案例点评及馆校合作交流与研讨等环节。获得中海博2023年度博老师研习会课程设计方案一等奖的顾文卿老师(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吴彬彬老师(上海市上南中学)也应邀参与课程分享,中海博社会教育部杨扬、於燕燕两位老师作为博物馆教育专家参与案例点评。
实践体验
参会老师们在中海博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航海历史馆、海洋展区、中央大厅“福船”“辽宁号航母”,并亲身体验了航海模拟器。老师们在了解中海博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感受到航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案例分享
上海市坦直中学的周磊老师分享了《沧海遗珠: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跨学科项目。周老师的分享从一件陶瓷修复文创产品说起,详细介绍了项目的设计背景,并在分析初中历史教材、场馆资源以及学情的基础上,以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作为串联项目各环节的内在逻辑,结合航海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展览资源和在线数字资源,设计了基于历史学科的跨学科项目。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地理、文化、考古等多学科知识,深入理解沉船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文化价值。
上海市书院中学的赵华老师是一位具有丰富跨学科教学经历的教师,他分享的跨学科项目是《跟着中海博玩“福船”》。该课程是结合中国航海博物馆中“福船”开发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非遗传承课。主要涉及历史、数学、劳动、物理、科学、艺术等学科,并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了低阶和高阶两个版本。该项目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福船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责任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的顾文卿老师分享了《探秘潜艇掉深》项目。该项目通过深入研究潜艇掉深的奥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潜艇的构造、原理和实际应用。顾老师以自身开发馆校合作课程的经历介绍了该项目的整体设计思路。针对低龄儿童的特点,顾老师还利用校内已有的卡通形象“淘淘”和“丫丫”创设了教学情境,并从STEAM教学的角度设计了不同的课时内容以及对应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上海市上南中学的吴彬彬老师分享的项目是《海丝物语——从航海文物看水路交通与社会变迁》。吴老师将学生分为历史、地理、物理、政治等小组,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航海文物,了解水路交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该项目将多个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完成一系列实际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悉,该项目已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实施并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案例点评
祝俊风老师从项目选题、资源利用、环节设置等方面对以上案例进行了点评。祝老师认为这些案例与航海主题非常契合,也都非常具有创意,能够充分利用航海博物馆的相关资源。祝老师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注重探究性、实践性、逻辑性,并且建议老师们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以素养为导向。
中海博资深教育人员杨扬老师和副研究馆员於燕燕老师从博物馆教育角度出发,对以上案例予以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指出项目的标题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人文历史类的项目也可加入自然科学类的场馆资源,并强调了场馆课程应以保障安全为前提。
交流研讨
最后,参会老师与馆方教育人员就“场馆资源利用”和“师资培训”两个议题做了深入交流。老师们和馆方教育人员一致认为场馆资源的利用应该与学校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应该注重多样性和创新性,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讲座、实践活动、互动展示等,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老师们还为馆方的师资培训活动建言献策,认为应该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保障培训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可通过定期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强馆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以推动师资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活动小结
活动后,教研员祝俊风老师做了小结发言。祝老师首先感谢了馆方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介绍了在场很多老师是带着课题和项目来参加此次教研,指出通过馆校联合教研,可以共享双方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也为老师们的个人发展拓宽了道路,鼓励老师们利用好博物馆资源,并期待未来更为紧密的馆校合作。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祝俊风
上海市坦直中学 周磊
审核:姚霞 朱孔洋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