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深度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非遗传承‘锦’绣中华”——记浦东新区第6周高中美术教研活动
发布人:季永华
发布日期:2024-03-31
浏览量:2638
3月26日下午,风和日丽,浦东新区高中美术学科教研活动在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举行,本次活动由浦东新区高中美术教研员彭学军老师主持,20余位浦东新区高中美术老师参加了本次听评课教研活动。
活动首先由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周少嫄老师执教公开课《非遗传承——“锦”绣中华》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源自上海书画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10课,位于教材内偏后位置。不论是从形式分析、工艺技法、文化理解、作品创作、美术鉴赏,都是属于课程教学中比较有难度的一课,十分考验教师和学生的素养。周老师根据双新理念和大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学习情况和学生接受度,从教材的诸多非遗内容中选取“染织刺绣”方向中的“织锦”作为教学重点,提取美术知识要点,融合跨学科内容和信息技术手段,统筹规划为单元课程,整体单元设计思路围绕“主题——赏析——技法——构思——创作——展评——鉴赏汇报交流”进行,以此完成初步鉴赏、实践体验、深度鉴赏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闭环教学。分成5课时完成,本节课为单元课的第2课时。课程伊始,回顾了单元任务,明确了整个单元课程内容安排,并让学生代表分享了上节课的内容“初识非遗:鉴赏调查报告”。在课程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考古队”情境任务,结合任务线索卡、鉴赏报告任务单、实物织锦、问题链,从颜色、纹样、风格、工艺、质感、文化情境等不同方面来初步鉴赏传统三大名锦作品。并采用教师主导、师生互动、学生组合自主探究鉴赏等方式深入学习,并在后期作出织锦纹样创作实践体验。学生通过三大名锦的学习过程,知道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意识到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在教学研讨环节中,周少嫄老师首先阐述了课程的设计思路、单元架构、磨课过程与教学反思。随后,参会教师对本课展开了评课研讨,大家观点碰撞,气氛热烈。上南中学的杨安老师认为,整体的“织锦”课程环节新颖且多样,内容充实,符合双新理念下的课程样态,作为教龄不长的青年教师而言,教姿教态非常好,教学内容的梳理也较为到位;进才中学张杨老师认为整体听完名锦鉴赏课程后,感觉还是比较震撼的,内容丰富,形式感多样,包括教师自己还穿了马面裙,整体很漂亮,也很有氛围感,更生动有趣;新场中学施湘老师认为课程内嵌视频节奏感强,5个剪辑在一起的视频融合得很好,富有节奏感,很容易将大家带入到织锦的氛围中。南汇中学的朱子奇老师认为PPT的设计很精美,教案很厚实,也给学生们准备了大量的织锦实物进行近距离观察和体验,老师用智慧让学生活动变化多样,准备得非常精心。杨思高中本校的艺术学科总辅导员李彦华老师首先肯定了周老师本节课的备课用心,并认为艺术是一体的,美术和音乐应该相互交流学习,也非常感谢彭老师对本节课备课、授课、评课、教研等不同环节的全程悉心指导,同时,也感谢各位兄弟学校的老师们远道而来和评课中所提出的中肯点评和建议。
与会的老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听课体会,大家充分肯定本课的亮点,真实的情境氛围营造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同时,也给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例如:课堂容量偏多、切入点偏多、整体课堂环节和时间的分配的调整、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机器制造和手工制造织锦的本质情感区别、教师制作微课的运用等。
最后,彭学军老师为本课做了点评和小结。彭老师对于青年教师的课堂呈现和课题研究现阶段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单元课中单课时的设计提出了改进意见。她一语中的地指出一节扎实的鉴赏课需要提炼核心的知识和技能,把握单课时课程节奏性和高中生深度学习的思考特性,强调教师课堂主导性的同时,也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巧用鉴赏学习单和评价检测表。
本次教研活动为浦东新区学科高地项目“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开启了一个美好的开端,参会的老师们都受益匪浅、收获满满。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思维碰撞!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彭学军
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 周少嫄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