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下午,第九届浦东教学展示周高中语文专场在浦东复旦附中分校举行。由该校王欣悦老师开设了一节《最后的常春藤叶》研讨课。尽管浦东复旦附中地处上海的远郊,但是听课的老师仍然十分踊跃,参加研讨的教师多达93人之多。整个展示及研讨活动由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聂剑平主持。与会的领导还有教发院陈珍国书记。本次活动点评专家是上海市建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老师。
今天的研讨课《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分别以五个不同的角色分组,请作者视角的学生重述故事。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小说的叙述技巧:找出谁的视角与作者最接近(苏艾;苏艾是最后一个揭开谜底的);苏艾的视角和作者有何不同(很多琼珊的心理活动作者知道,并且叙述出来,但是苏艾并不知情);引出两个概念(人物有限视角与选择性全知视角);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限知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如果不选择限知视角,会产生什么效果?教师通过这样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在这篇课文中,对贝尔曼来说,在这片叶子当中,艺术价值和生命价值达成了统一;贝尔曼画的那片叶子不仅仅凝聚着贝尔曼对艺术追求的寄托,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最后,王老师还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言和内容,尝试从写法上鉴赏欧·亨利的小说另一特点:“带泪的微笑”。
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从以下几点来点评王老师及这节课:
1.一个老师的进步在哪里?
王老师用叙述视角来构思这堂课,这既是给了自己一个教学上的挑战,也给了学生意料之外的东西,这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一个老师的进步在于不断用新的东西去构思他的课堂。这堂课让学生从感受性的读者变成了一个反思型的读者,这样的思考要深入得多,到最后学生已经发生了认知的冲突。
2.让学生的思考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所深化。
贝尔曼是不是认为这是一幅杰作?贝尔曼是为了琼珊不顾一切地去画还是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要去画一幅杰作?谁把它看作杰作?是欧·亨利。欧亨利认为带有生命与生命之间关怀的画才是杰作。贝尔曼不想让两个年轻人变成今天的自己,面对一定要落下来的叶子,贝尔曼用艺术来反抗宿命。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在于怀着对生命的呵护来反抗现实对艺术家的宿命。我们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是在认真思考的。他们发现了原本在文本中未曾发现的东西,这是一堂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堂课基于学生认知的基础再深入,而我们经常做的事情是我们在重复学生已经有的认识。
3.教学目标与课堂结果必须保持一致。
这堂课王老师设置的目标是探究叙述视角和叙述智慧,但是这堂课最后却止于对贝尔曼形象的探讨。所以最后的结果和目标是不一致的。从提升学生认知的角度来看,这堂课是一堂好课,但是如果把一堂课看成是一个管理行为,这堂课就有待商榷了。问题在于没能实现对叙述视角的认知。
4.慎重使用思维工具。
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进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限知视角和两个身份的读者。那么,这两个思维的工具在整堂课之中是否发挥了作用呢?就我的观察而言,限知视角发挥了作用。而双重身份的读者这个概念帮助了学生完成了什么事情呢?这在这堂课当中是不明确的。在课堂中引入概念,那么就要让它发挥作用,否则就会加重课堂的负担。
5.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在小组合作中当发生不同观念时,我们并非一定要说服谁。我们在表述自己理论的时候一方面周延了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在交锋中也可以发现对方观念的合理性。这是一种提升。老师应该用这样开放的心态来倾听学生,而非带着标准答案“寻找”学生。
通过今天的教学展示与研讨,我们更加意识到,教学定位必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基础和能力为教学出发点,向高一个阶梯出发。高中阶段的小说的阅读教学应当比初中阶段高一个层次。我们语文教师要这样认识文本教学,挑战自己。我们要根据现在新高考改革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而鉴赏评价能力本身有其内在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写法,更要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思维活动发现这种写法的效果和价值。语文教学要关注目标的落实,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要紧紧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最重要的学习形式,我们要在这个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只有切实减少教师的“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另外,更要下力气研究合作学习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是相当薄弱的。
(供稿:浦东教发院教师发展中心 聂剑平/文图 张伟平/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