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北校展示点,星期一下午的公开教学展示内容:初三物理串联电路单元教学第一、第二课时。
执教老师:张鸣(区骨干教师),执教串联电路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王庆(三林北校青年骨干教师),执教串联电路单元教学第二课时。
上课地点及时间:1:30~ 2:10于三林北校上浦路校区南大楼三楼初三(4)教室,串联电路第一课时;2:20~3:00于三林北校上浦路校区南大楼三楼初三(3)教室,串联电路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学校相关课程、教研组建设等的简单介绍。
三林北校以理化生劳等几门学科组成综合教研组,教研组在区教研室的关心和指导下,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目标导向的指引下,坚持以《三林北校目标学习法》项目研究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扎实有序地开展了数学教学工作。具体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学习法的课堂变革
理化生劳组在杨正家校长的领导下,率先在学校开展目标学习法教学研究,近几年来正在进行目标学习法的课堂实践和校本作业的编写。备课由原先的教案改变为学案,要求组内老师在设计学案时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指导的教学原则,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组内老师通过反思,通过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发现了一些不足。
二、主题式教研活动
理化生劳教研组的活动形式:每两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做到“三定”:定时、定主题、定发言人,形成了三林北校的主题式教研活动特色。
三、撰写微论文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教研活动等活动,以自己的感慨,同时对自己反思,形成一个简单的教学后记、改进等形成微论文。
四、严控作业量、严抓作业关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教研组坚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特别是物理和化学备课组老师能精心设计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布置的作业能做到必批改,有必要的选择部分作业面批,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部分,展示活动过程简介
1、展示课介绍
三林北校展示点,以单元教学形式,展示了三林北校一个单元的教学展示,其中第一位执教者,是浦东新区骨干教师张鸣老师,该教师有三十多年教学经验,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强,课堂用语规范;王庆老师是三林北校的青年骨干教师,该教师上课调理清晰,能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学设计合理有效;两节课的设计以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从两节课教学效果来看,能够以目标为导向,展现出目标导向的课堂活动。具体来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第一课时张鸣老师的教学亮点
首先,该教师的课堂教学,回归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本质,即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线,组织学生对串联电路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环节,组织学生经历:猜想、设计、讨论、实验收集数据、归纳等几个环节,提升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能力,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素养。
其次,该教师以学生思维活动为抓手,从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开始,抓住学生猜想,及时提出问题,在学生认为灯亮的电流大作为切入口,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规律,记录学生的猜想结果,同时告知学生,猜想结果必须要通过实验验证,验证过程中,得到了与猜想结果相同的实验结论,说明猜想是正确的,若实验结论与猜想的结论不同,说明猜想是错误的,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动手等每一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活动。
第三,该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抓手,充分利用课堂资源,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线,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一开始,该教师能够从实验的事实,引发学生猜想,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猜想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过程中,该教师基于电流和电压的特点基础上,引出总电流与总电压的概念,从而引出总电压与总电流的比值,通过分析其比值的物理意义,引出等效替代的科学思想,进行理论预测,为实验操作奠定深厚的基础,让学生动手操作时有明确的目标,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理论预测与实验操作的科学方法。
第二课时王庆老师的教学亮点
首先,该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学会分析相关的物理量,并在电路图上标注相应的物理量,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在学生讲解解题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规范解题,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
其次,该教师在设计例题时,具有较强的层次感,由浅入深,并且通过让学生计算当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来引导学生发现电路的动态变化,以表格形式清楚的展示了电路的动态变化,很好的解决学生思维上的困难。
第三,在讲解串联电路简单计算时,重视学生不同的解法,适时抓住学生解题不同点,为学生展示了解题多样性,并在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此类题的解题方法就是应用欧姆定律及串联电路的特点。
第四,该教师在最后小结时以例题的计算,引出动态变化分析,提出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变为0欧或无限大时,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如何,为之后学习电路故障做很好铺垫,激发了学生较为强烈的求知欲,体现了学习的延续性。
2、微报告介绍
“目标导向下的课堂活动设计”,是在“基于课程标准的物理教学”教研主题下一项聚焦课堂教学的研究。基于标准的教学,首先要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将物理的课程目标转化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若干个课堂活动链。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融入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堂活动的设计应体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的有机融合。学生正是在各项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其科学素养。
(一)目标学习法,将目标落实到细节
三林北校理化生教研组在2012年开始就进行目标教学法的研究,具体的做法是将学习目标进行细分,并对于每个细分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并对相应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以确保目标的达成。比如在压强这一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这节课的目标细分成知道压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知道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基本方法,在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当这些细化的学习目标都达成后,学生很自然的理解引入压强的意义及压强的定义。
再比如初三串联电路的教学中,串联电路的故障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在串联电路故障学习中我们初三物理组仔细研究了课程标准及中考对这一节内容的要求,并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将串联电路故障的学习目标进行分解:串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大,总电阻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变大时,电流表及各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再将断路和短路等效为阻值变为无限大和0引导学生分析各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并依据分解的学习目标设计课堂活动,这样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精心设置实验,提升复习课堂效率
复习课给人的感觉往往比较枯燥,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老师重复唠叨多了学生不愿意听,讲的少了又担心学生还没有回忆起来,因此我们备课组群策群力设计了一些复习课的实验,这样的课堂实验拉近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以及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复习到凸透镜成像这一节课时,由于隔得时间比较久,学生往往已经把这一知识点遗忘了,如果只是知识点的重复记忆,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我们备课组采用的方法是将实验再次融入到复习课,首先请同学们阅读初二的课本回忆起物距,焦距等凸透镜成像概念中的名词,再提出任务,要获得一个缩小的实像,应该如何操作,这个实验操作唤起了学生的记忆,很多学生都回忆起操作规范,并通过实验复习了成像规律,并设计了相应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练习的解答,通过这种方式的课堂设计使复习课变得更有趣,更有效,也很好的达成了复习的目标。
(三)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重拾书本
第一轮复习常常陷入老师重复唠叨知识点,学生已经在做单元练习了,教材早就沦为鸡肋,这样的复习往往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容易与教材脱节,我们备课组采取的措施就是设计思维导图,我们初三物理组将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的方式请学生边阅读书本边填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讲解难点,配以与知识点相对应的基本的练习进行知识点的巩固,这样的措施使以老师为主体的复习课变成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更容易达成复习的目标。
(四)巧心构思过渡环节,搭设台阶帮助理解
课堂教学中往往由多个活动串接起来的,而活动与活动之间就需要通过环节进行过渡。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是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需要教师巧心构思,组织提炼。如果各环节之间缺乏相应的知识联系或过渡,相关知识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整堂课就会给人以拼盘的感觉。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关注每个活动本身优化,同时还要关注到各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使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使得学习目标清晰明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实效。例如:张鸣老师所上的《大气压强的测定》一堂课中,过渡环节自然连贯,逻辑清晰。整堂课围绕如何测定大气压强展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强的原理,孙老师先让学生首先体验了一个小实验:把一端封闭一端开口、浸没在水槽中的玻璃管的封闭端慢慢提起,观察管中的水是否流出,接着老师自己演示用一根很长的橡皮软管同样浸没在水槽中慢慢提起水同样不会流出,再过渡大气压强究竟能够支撑多高的水柱——看实验视频,最后学生得出如果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做实验可以使得高度减小,老师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
(五)勇于创新教学模式,课堂时空延伸拓展
按照一般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时空主要是教室里的40分钟,但是物理组的施雯老师和王庆老师通过微视频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两位注重学生的前置学习。通过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来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王老师在进行《串联电路动态分析》这一节课的学习前就通过微信公众号布置了预习的内容,上课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很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课学习目标。整节课老师并没有多少讲解,更多地把讲台留给了学生。
(六)注重单元设计,学习目标更完整
电路这一单元的难点较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学习目标,因此我们经常就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课堂活动,比如串联的特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活动设计成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实验探究为主,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及电阻的规律,第二课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串联电路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欧姆定律及串联电路的特点来解决简单的电路计算,并进行一定的拓展,引出串联电路的动态变化,并为接下来的串联电路故障分析埋下伏笔。
3、专家点评
“目标导向课堂活动设计”的关键是目标的确定,操作的要点是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然后为了达成这些细化的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相对固定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后两维目标的落实就会有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当然是先看课程标准,然后是看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今天的两节课除了都很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外,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还都很好地基于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前,教师设计了很好的情景把学生的原有认知给展现了出来,学生认为灯亮的电流大,也有学生认为电流从电源正极出来,在第一根导线上还没有经过电阻的阻碍电流大,当通过第一个用电器后由于用电器的阻碍,电流会变小,再线过用电器后电流会更小。这样就让学生把他们真实的想法讲了出来,教师的教学就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黑板上的演示实验和师生的问答,教师巧妙地把I灯转化为了I线,因为根据这时学生的认知,学生是无法测I灯的,而测I线时只要把导线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断开处就可以知道该处的电压了,这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并且,在黑板上演示的电路中,教师刻意用不同的导线连接电路,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表述,看得出这些环节都是教师进行过精心设计的。
再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时,为什么只要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源两端的电压?而导线两端的电压及闭合电键两端的电压就不需要测呢?这个从学生已学过的欧姆定律很容易就通过理论推导出来了,由于导线和闭合电键的电阻都为0,由欧姆定律可知U线=0,自然就不需要再测这些电压了,只要探究各导体两端的电压及电源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
这两节课中,老师还都很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如在课中老师都在某组学生回答后对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追问,“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由于各组所用的实验器材都不一样,这样就由某个单一的现象和规律转化为了较为普适的现象和规律了。
此外,在课中教师还注重活动之间的关联递进,注重在活动设计中体现三维目标。在串联电路的第二课时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三道题,通过例题提炼方法,通过练习检测方法,通过作用巩固方法。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可以先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在设计达成这些目标过程时所设计的活动中再提炼出相应的方法和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进行体现。
在通过复习旧知进行新课教学的引入中,我们通常是把上节课的知识由学生讲一遍,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些内容,学生看到听到记住了这些文字或公式,但仍然困惑于怎样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使用。是否可以换一种回忆的方法进行?如,在串联电路的第二课时中,教师可以先呈现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告知学生R2的电阻是20欧,它两端的电压是4伏,能否知道通过它的电流?为什么?通否知道通过R1的电流?为什么?……等等。这样,就把原来单纯的记忆融入在具体的情景中,再由学生口中说出这些规律的应用,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第三部分,总结反思
串联电路单元教学值得尝试,利用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能够更完整地确立目标导向,但在今后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撰写,要充分利用行为动词贯穿于三维目标,使目标更贴切课堂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在巩固串联点特点的过程中,要注重例题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以简单为主,通过例题让学生体会解决串联电路的基本方法,同时对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作进一步的理解,所以在以后教学设计中,要从提炼解题方法、评价以及巩固三个方面思考,形成有效的目标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