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日下午,在教研员胡根林老师组织下,浦东新区高一语文第16周教研活动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由区中心组成员、华师大二附中柳叶老师主持,活动主题为必修下册第7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与建议,主要由微讲座系列和研讨课系列两大板块构成。
微讲座系列共涉及到三场讲座。第一场讲座由南汇一中的朱惠娟老师、进才中学的龚佳丽老师分别带来线上教学案例分享,由区中心组成员、进才中学董熔炉老师进行案例点评。如何有效拓展教学资源的利用空间?朱惠娟老师以《六国论》整合性阅读教学实践为例,从“激发兴趣”、“联系现实”和“比较阅读”三个方面分享了如何有效拓展教学资源的利用空间。她以课文苏洵的《六国论》为中心,引入了另三位作者(苏轼、苏辙、李桢)的同题作品,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对四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梳理和比较,并设计了穿越时空的辩论环节,提升了线上交流的真实感和有效性。
龚佳丽老师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分享了基于资源整合的文言文在线教学的活动设计与组织。龚老师利用预习单、线上字典工具、共享文档提问与互助解答等方式,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文言文字词理解中的问题。她还以“俄乌冲突”真实事件为引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赋予文章学习的现实意义。她利用电子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揣摩了秦穆公的政治心理,最终使学生有效感知到烛之武的言辞魅力。
区中心组成员、进才中学的董熔炉老师对两位老师的案例进行了点评。他从“有用”、“有效”和“有趣”三个维度出发,强调两位老师资源利用上抓住了“牛鼻子”,通过资源整合和有效的活动组织,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朱老师合理拓展,有效整合,深入参与;龚老师以任务驱动,有序推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率和参与度。
区中心组成员、上海市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张捷老师分享了他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思路。他梳理了新课标中对整本书阅读要求,明确了六个学习任务,覆盖了理清人物关系、体会人物性格、欣赏小说诗词创作、品味大观园日常生活、设想人物命运结局和体会小说主题六个重要板块。他强调,《红楼梦》的阅读应做好“保底”工作,确保学生读完全书,在此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个性。
区教研员胡根林博士以“课型与读法”为主题,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了深入分析。胡博士从整本书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切入,明确学生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得如何”的重要性。学生是否全部通读,是否有继续阅读的欲望,是否能从一本《红楼梦》的阅读迁移到其它作品的阅读等等都是“学得如何”的表现。他集中探讨了引读课、助读课、研读课和评读课四种整本书导读的基本课型,建议老师们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阶段和阅读状态,结合具体学情来设置学习任务。他进一步指出,整本书导读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读法”,他辨析了“读法”之种种,确认整本书导读课所教的读法是和具体文本内容相联系的操作层面的读法,是文本类型“类”的读法和“个”的读法的结合和转换。讲座中,他以核心教学目标为抓手,举了丰富的案例,具体分析教师应如何开展整本书导读,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具体的教法引导,让老师们获益匪浅。
研讨课系列共涉及到三所学校的老师带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例,分别是建平中学桂珊老师执教的“‘刘姥姥四进荣国府’探究”,浦东外国语学校张怡倩老师执教的“笔花砚彩现红楼——从海棠诗社观红楼”,以及高桥中学张芹老师执教的“共著王熙凤的人物小传”。张怡倩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海棠诗社,通过梳理诗社全貌,理解诗社成员特点,品读诗歌,进一步理解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了诗词的品读技巧。桂珊老师的研究探讨课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刘姥姥四进荣国府”的意义,体会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高超手法,最终尝试探寻长篇小说阅读的有效方法。张芹老师的研读课上,学生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认识王熙凤、在文本细读和人物比较中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质,最终深刻把握她的悲剧命运。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自上海市进入线上教学以来,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为老师们提供了一系列精彩丰富的微讲座和研讨课案例,为浦东新区在线教学保驾护航。本次教研活动信息量密集、内容丰富,一方面积极回应了线上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关切所在,另一方面聚焦整本书阅读这一主题,对“双新”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令老师们受益良多。
供稿:孙嫄、罗婷
审核:刘文杰、兰保民
编辑:张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