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以“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探究读写整合提升路径”为主题的浦东新区高三语文教研活动在建平中学展开。本次教研活动围绕“高三阅读教学备考及反思”展开深度对话,由区教研员沈燕老师主持。

本次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综合线上与线下,全区高三语文老师首先观摩了由建平中学正高级教师张强老师领衔指导的六节公开课。建平中学的吴云洁老师以“说不尽的阿Q”为切口从其性格的复杂性及周遭环境的诱因分析谈开去,引导学生对于其形象有了充分的认识;长岛中学的温武老师以“如何拯救阿Q”为主任务,辅以戏剧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鲁迅作品的共性特征;建平中学的孙孟然老师从现代作家民族思考视角的表异内同,通过综合性读者评价指引学生对于两篇小说的艺术风格与写作目的有了共通理解;建平中学的朱沁芸老师从风景谈的景观图式谈起,以推荐语撰写的读写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散文景物背后人的活动及其意义;高东中学的姜智叶从语言鉴赏为中枢,启发学生在诗词阅读中明确鉴赏路径;建平中学的蔡天琪老师从戏剧冲突的驱动展开学习活动,学生在置身冲突现场的同时,能够对于群像剧《茶馆》背后的精神中枢有了深刻体会。

接着,由沈燕老师统筹指导,建平中学吴云洁、蔡天琪老师;浦东复附钟孙婷、孙嫄;上师大附中徐新新、李娟六位老师协作的“基于‘教-学-评’一体的单元学(研)习任务梳理——高考现代文二阅读专题”与老师们汇报交流。由建平中学的蔡天琪老师为代表的报告,围绕课标所聚焦的3个学习任务群与4个单元学(研)习任务,基于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与学习方法”,并以基本题型、经典例题为抓手,构建了服务于“测量目标”的课程体系脉络,帮助老师们在系统教学中完善“教考衔接”,给到全区老师一个复习备考教学的新思路。

其后,王意如教授以“阅读的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未来方向。她指出,新课标强调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高中阶段推荐的8个类别、33部作品及16位作家,仅是阅读的起点而非终点。
王教授反思,当前教学往往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阅读热爱的激发。她强调,阅读的主体必须从教师转向学生,范围应从规定篇目拓展至自选内容,并引导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本质主义固化定义下的“经典”,要以建构主义的动态生成进一步审视,充分理解并认识经典生成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因此在阅读方式上,王教授主张从单一走向多样,通过“阅读三问”(是否喜爱文本、喜欢什么、理由为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读出文字背后的“象”,形成由“作者所表达”至“读者所理解”的阅读涟漪。她提醒,不应迷信权威,而要在项目化学习中落实任务群,结合真实情境让阅读真正落地。
这场讲座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视角:唯有在规范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阅读成为一场丰富而深刻的成长之旅。

最后,主持人沈燕老师先是充分肯定了几位老师由课例落实中所贯彻的任务驱动意识,并能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现读写共生,借助读写活动实现生生互评、师生共进,将读写融合落实到“教-学-评”的要素肌理当中。随后,沈老师鼓励全区老师能够进一步通过专题研究,将读写融合的融通性与整合性,落实到三年的教学序列当中,将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进一步精细化、系统化。而以上内容,其实正是王意如教授今天讲座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启示,沈老师在感谢王教授精彩分享的同时,指出我们的通过读写融合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施,实际就是在重新对于阅读或写作教学过往经验的商榷与更新。王教授对于一线老师的期待与指导,实际上就是双新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学如何在日常教学的传统经验当中,向内自发寻找新的增长点的要求与职分。
本次研修活动通过课例分享、经验交流、专家指导,通过多种形态不仅提供给老师们在教研当中新的研究视角,并深化了教师们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系统认识,更为推动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能够积极探索教学评一致性在推动阅读教学的多重样态,共同开创语文教学的新篇章。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燕
建平中学 孙孟然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